网络信息时代的好处就是只要有网络信号,所有信息一搜全知道,而健康的那些事儿成了大家关注的头条。朋友圈里各种广为流传的癌症先兆惊慌了所有人,有些人恨不得立马脱衣服看看自己是不是中招了,这癌症先兆那么靠谱?这事,你得听专家怎么说。
五年内没生小病或发过烧,是肝癌和肺癌的先兆
说这话的理由是如果长时间没生病,你的免疫系统是有问题的。对此,疾控中心的专家表示病没有科学依据。不过,“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的人往往没有机会去医院,主动体检或被动体检都没有,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,就晚了。”所以,即使认为“体壮如牛”,也别忘定期体检。
两边乳房不对称,易得乳腺癌
这一句话让不少女性为之色变。但其实,人体很多双器官,先天就是有不对称性的,最典型的就是“大小眼”。乳房也是如此,如果长期都是不对称的状态,无需担心,但短时期内缩瘪或者肿大,就要引起重视了,建议去医院做个检查。
后半夜一点到三点醒,是肝癌先兆;三点到五点醒,是肺癌先兆
专家指出,长期睡眠状态不好对机体的免疫系统确实有所影响,会导致抵抗力低下、神经衰弱等,常见于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。“后半夜醒很常见,说明不了和哪种癌症相关。对应这么准确的时间,更是没道理。”
长期便秘是肠癌的先兆
这个更让人惊慌,现在便秘的人群太庞大了。在专家看来是无稽之谈。不过,这样会对肠道造成机械性的损伤,毒素也不容易排出,建议在饮食上做出调整,并养成定时的排便习惯。如果还不行的话,可以遵医嘱借助药物解决。
真正的癌症先兆
实际上,不同的癌症,发病前的特征不一样,要区别对待。专家介绍了发病率最高、最有特点的三种癌症的早期症状表现。首先是肺癌,突出表现是阵发性的咳嗽,有咳不净的感觉。同时反复出现少量血痰,并有胸背痛、胸闷、发热的症状。
肝癌的症状在早期不明显,甚至患病后较长时间可能毫无知觉。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,才会逐步产生肝区疼痛、食欲下降、疲乏无力、日渐消瘦等症状。乙肝患者、长期饮酒者容易诱发肝癌。 胃癌早期也无特异性症状,但如果有严重胃痛,食欲减退、消瘦、乏力、恶心呕吐、出血和黑便,就需要当心了。
专家介绍说,从癌症发病的年龄分析可以看出,50岁之后癌症的发病率“逐步上升”。这跟大部分癌症与细胞内遗传物质改变和损伤的长期积累有关。而有的癌症可能早在多年前就潜伏下来,如宫颈癌。所以,40岁以上人群,应每年到正规医疗机构体检一次,尤其是有肿瘤家族史的人。
上面所说的癌症先兆都是对医学的错误认识,或者说其实身体的变化确实是有问题,但是我们不能过于激动,看看是自身真的发生变化了,还是一直都是如此。准确来说,身体的改变才是疾病的先兆,面对身体的变化,我们才应该谨慎小心。
出汗是身体再正常不过的一个代谢现象,我们每个人都会出汗,可能是天气过于炎热,也或者是运动过后的大汗淋漓,没什么可当回事儿的。但是如果你的身体出汗特别多或是突然就出汗了,你可要多多注意了,身体出的汗,也可能是疾病的征兆。
1.动不动就出汗
动不动就出汗,哪怕天气根本不热,但是只要一动就是一身汗。这种情况要警惕是不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“自汗”。这类人多肺气虚弱,卫阳不固,津液外泄,经常伴有疲惫、乏力、气短、胃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往往有此现象。
调节方法:准备黄芪30克,红枣20枚,瘦猪肉100克,水煎服,喝汤、吃枣、吃肉。适用于气虚不固所致的自汗。
2.睡觉的时候冒汗
一睡着就出汗,不管是午睡还是晚上睡觉,睡着了就出汗,衣服、被子都可能被汗水浸透,但是醒来的时候却反而不出汗了。这种现象就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“盗汗”。盗汗多因为阴虚所致,阴虚则阳亢,阴不驭阳,津液化为汗,沿经络流出体外。这类人可能伴有心口窝或者脚心以及手心发热、失眠、口咽干燥以及眼睛干涩等现象。
调节方法:准备红枣50克(去核),浮小麦30克煎汤,吃枣喝汤,每日1剂。也可以选择百合、雪梨、葡萄、莲子心、鸭肉、乌鱼、番茄、菠菜、山药、莲子、银耳等滋阴之品。
3.身体一般出汗一半不出汗
这种情况让人挺害怕的,其实这就是所谓的“偏汗”。偏汗包括两种情况,要么是左侧或者右侧出汗,要么是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。这种情况多见于风湿、糖尿病以及偏瘫的患者。有些人如果忽然出现偏汗,且平时有语言吐字不清、肢体活动失灵的症状,要高度警惕中风的发作。
调节方法:所以可以准备羊肉500克,当归50克,生姜100克,羊肉洗净切块,用开水焯过,沥干水分。当归和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净,生姜切片。将生姜下锅内略炒片刻,再倒入羊肉炒到血水干,铲起来,与当归一起放入砂煲内,加开水适量,武火煮沸后,改用文火煲2到3小时,调味食用。此方补血活血、解表发汗、温中散寒。但是阴虚有热、发烧、上火、咽喉疼痛的人不要用。
需要警惕的是,发生偏汗的情况时,应该赶紧检测一下血糖和血脂,发现异常到神经内科或者内分泌科就诊,首先排除脑血管病变和糖尿病。
近来,网上流传着“粪便老黏马桶,冲也冲不掉,当心恐是大肠癌前兆”的说法,引起网友热议,这是真的吗?一起来看看专家怎么说!
便便型态有学问 可看出吃对了没
陈枢鸿医师表示,在讨论粪便质量与大肠癌间的关连性之前,首先得从导致粪便的构成物说起。大便的主要构成元素为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,如果日常饮食中摄取较多的蔬果、五谷杂粮等高纤食物,排泄而出的粪便则较易成形。
换言之,若吃下过多高油、高蛋白、精制淀粉(糕点、白面包、玉米粉)的食物,自然就会导致粪便不易成形,型态与质地较为干黏。
因此,想要改善便便的型态,让它“来去不留痕迹、不沾黏马桶”,不妨先从调整日常饮食做起,减少甜食、高蛋白、高油脂、精制淀粉等易导致粪便质地干黏食物的摄取,并且多吃蔬果、多喝水,自然有助便便恢复正常型态。
粪便黏马桶,是大肠癌前兆
陈枢鸿医师强调,粪便型态只是反映出人体饮食内容的指标。因此,“粪便老黏马桶,恐是大肠癌前兆”的谣传,并非完全正确。目前并无明确研究指出,大便黏稠者罹患大肠癌的机率较一般人来的高。
人体摄取脂肪后,必须透过肝脏合成胆酸来帮助消化,可是,由于胆酸与大肠中的细菌结合后,会变成对肠道有害的代谢产物。如果每日三餐饮食未加以妥善控制,摄取过量的脂肪,恐对肠道细胞造成反复刺激、促进肿瘤细胞生长,不可轻忽。
从便便沉浮看健康?医:关连不大
陈枢鸿医师提到,医学上“排便次数3天少于1次就算便秘,1天大于3次以上,则有腹泻疑虑”。一旦出现上述异常,需特别留意。至于粪便的型态,只要色泽无特殊异常,仅是稍微偏深、偏黄棕色并无大碍;但若便便色泽偏暗黑,或是有带血的情况,则需当心是否为痔疮、肠癌酿祸。
至于网路上同样备受讨论的“便便浮水上才好,沉入水中恐是健康警讯”的说法,陈枢鸿医师表示,影响便便浮沉与否的关键,其实还是跟粪便的组成结构有关,当人体膳食纤维摄取丰富,粪便密度较低,自然会浮于水上;而当三餐大鱼大肉、高油、高糖的情况下,便便的质地较黏稠、密度变高,便会沉入马桶中,和身体健康与否并无太大关连,而是反映出人体饮食型态。
【医师小叮咛】
陈枢鸿医师也提醒,想要防范大肠癌上身,除了在饮食内容上多费功夫,透过三餐定时定量、增加膳食纤维摄取、饮水充足等健康习惯,来维持肠道环保外;养成适度的运动习惯,控制体重不过胖,也是降低肠癌发生风险的重要关键!
大便可以很好的反应我们的胃肠功能。一旦出现了便秘、腹泻、便血等,就说明我们的胃肠功能失调,一定要重视起来,及时去就诊。